在“山外山”,观“海中海”丨新华走笔
11月1日,《新华每日电讯》发表题为《在“山外山”,观“海中海”
有句歌词这样描写贵州:“乌蒙山连着山外山,月光洒下了响水滩。”
山连山,山外还是山,这就是贵州。
两亿多年前,一系列的地壳运动将原本处于汪洋大海之中的贵州挤压出千沟万壑,“挤”出125.8万座大山。
在16年的职业生涯中,我始终在贵州的百万群山里,用镜头记录山海相连的远方。
在近期举办的《国社之镜·世纪光影》摄影展中,正好选用了我在“山外山”观“海中海”的三张照片。
群山之巅的万桥如海
从卫星上看,贵州的百万群山如同绿色的海洋,而在绿色的“波涛”之间,一座座桥梁帮助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实现通江达海的梦想。
1989年12月13日,新华社播发记者周晓农采写的报道《中国贵州堪称桥梁博物馆》:“贵州省已有二千九百多座桥梁,或跨山渡岭,或锁河平溪,将三万公里公路连为通途。大约平均车行每十公里即可见桥梁一座。中国交通部的专家们不久前来此间考察后赞叹:‘贵州真是一个桥梁博物馆’。”
谁也不曾想到,今天贵州桥梁数量已是35年前的近10倍。
群山之巅,万桥如海。
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,贵州已建成公路20余万公里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8000公里,已建和在建桥梁近3万座,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桥中,近半数在贵州。
近10年来,我用手中的镜头,管中窥豹地记录了贵州“万桥连山海”的壮观景象。
北盘江大桥,跨越云南和贵州交界的大峡谷。这座大桥以其桥面至江面565.4米的垂直高度,被吉尼斯官方认证为“世界最高桥”。
将无人机升到500米高空俯瞰:北盘江流经此地时,突然调转锋头而下,湍急的水流在崇山峻岭间切割出一道深深的大峡谷。而北盘江大桥就像是要将大峡谷两岸“缝合”一样。
“出山”,是贵州人的千年梦想。
一座座架设在高山峡谷间的大桥,让“地无三里平”的贵州从“不平”到“平”,实现了从“千沟万壑”到“高速平原”的精彩蜕变。
美丽乡村中的人山人海
2023年3月27日,贵州台江县台盘村全省首届“美丽乡村”篮球联赛总决赛现场,我有幸记录下了“热气腾腾”的中国乡村。
暮色低垂,周围连绵起伏的山峦隐入夜幕。灯光照亮球场的瞬间,总决赛开打了!从球场内的任何一个地方往外望去,都可以看到数万张人脸组成的“村BA”的“背景墙”,每一张脸庞都像是画面中的“像素点”。
锣鼓喧天,欢呼声在群山间层层回响,数万名观众挥舞手机电筒闪耀全场。
输赢似乎并没那么重要。现场数万名观众,你很难讲清谁是哪支球队的球迷,不管是哪支球队,只要打出了精彩配合,现场就会发出潮水一般的欢呼。好些村民把自家的铁盆、铁锅带到现场,鼓盆而呼的他们毫不在意今晚回家是否只能用变形的锅、盆做饭、洗脸。
台盘村位于苗岭山脉主峰雷公山东部,与成千上万个苗乡侗寨一起点缀在崇山峻岭之中。这里有青山绿水,有层层梯田,有错落的吊脚楼,有嘹亮的飞歌,有多姿多彩的芦笙舞……静谧的小村庄里,三分之二村民有打篮球的习惯,在农闲和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篮球赛。
自1936年起,台盘村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篮球赛,至今没有间断过。半个世纪前,这里曾出现一支火遍全国的“苗寨女子篮球队”。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,被篮球运动吸引的苗族姑娘们在这里形成了4代苗寨女篮,无数苗族女孩因篮球而改变了命运。
今天的台盘村,两岁多的孩子,自打会走路,就会在球场上追着篮球跑。篮球在台盘村,既是一种体育活动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。
我们试图讲述:通过这场“篮球嘉年华”,在狂欢中、在拼搏中,体育精神被平凡的村民演绎到极致;体育无关功利、无关输赢,但是关乎生活,关乎快乐!
从空中俯瞰,夜幕下的台盘村篮球场就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绿宝石,光芒所到之处,一派繁荣景象。这不禁令人感慨,一个篮球正在从方方面面改变一座县城,乡村体育的多元功能正在显现。
在“村BA”“村超”的报道中,我们将视角聚焦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。
周星驰导演的电影《功夫》中描写了这样的故事:一群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,却安然于人间烟火,儿女情长,淡泊世间风云。为时局所迫,不得不出手的那一刻,他们才一展顶尖高手的绝顶风华。
“大隐隐于市”,在“村超”系列报道中,我们也找到了很多这样“隐于闹市”的“平凡英雄”。榕江县卷粉店小老板董永恒在日常生活中平平无奇,却在“村超”球场上因为一连串精彩进球,已经收获不少“粉丝”。参加“村超”12场比赛,董永恒累计进球15个。因个人不俗的表现,他获得这一季“村超”金靴奖。“村超”赛场上,几乎每支球队都是由当地各行各业的“村民选手”拼凑而成:杀猪的、卖鱼的、开店的、掌厨的……因为热爱足球而走到一起,为自己的梦想和村子的荣誉而战。“村超”现场,每一位村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价值。
我们在美丽乡村中,看到了人山人海,通过讲述一个个小人物背后故事,我们勾勒出了乡土中国活力四射的“精气神”。
现在,贵州台江“村BA”和榕江“村超”先后出圈,火遍全网,双双续写新的传奇。
喀斯特洼地里的星辰大海
发现900余颗新脉冲星、首次在射电波段观测到黑洞“脉搏”、探测到纳赫兹引力波存在的关键证据……近年来,“中国天眼”成果频出,不断拓展人类观测宇宙的视野极限。
公元前278年,屈原在《天问》里发出这样的疑问:日月安属?列星安陈?
如今,借助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,“中国天眼”将人类“视界”延伸到百亿光年之外。
很荣幸,我从2008年开始跟踪采访“中国天眼”——从2008年奠基,到如今“中国天眼”已进入成果爆发期,我以记录者的身份,全程见证了“中国天眼”的每一个关键瞬间。
2023年6月22日,科学家宣布:“中国天眼”发现了一个轨道周期仅为53分钟的脉冲星双星系统,是目前发现的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系统,从观测上证实了蜘蛛类脉冲星从“红背”向“黑寡妇”系统演化的理论。
由于处于演化中间状态的脉冲星轨道周期非常短,两颗星距离非常近,对观测提出了极大挑战。得益于“中国天眼”的超高灵敏度和极强探测能力,这一演化路径才得到证实。
在现场对此专题采访时,一场大雨刚过,“中国天眼”和它周围的群山云蒸霞蔚,美不胜收。我用无人机记录下这个壮观的场面。
从选址、建设到调试、运营,“中国天眼”建设运维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,无不在运用中国智慧和中国制造,在人类极目宇宙的道路上贡献着力量。
在贵州的百万群山中采访,我时常提醒自己,要像“中国天眼”一样:身在洼地,心系宇宙。目力所及皆是百万群山,心中所系却满是星辰大海。
《庄子·大宗师》里这样写道:“夫藏舟于壑,藏山于泽,谓之固矣。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。”意思大概是:把船藏在山谷里,把山藏在深泽中,可说是十分牢固了。可是谁能知道,造化之力可以负之而走。
两亿多年前,造化之力将海水挤出贵州,但是同样的造化之力,也让我用镜头记录下了百万群山中的万桥之海、两村赛事中的人山人海,以及百亿光年之外的星辰大海……
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投资有风险,需谨慎。